【热门】《春节》作文合集7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终于到了,我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拿红包。五彩缤纷的烟火在空中飞舞,形状各异,美丽极了!过年了,过年了,我们高兴的欢呼着。从正月初二我妈很早起来,我们要去外婆家做客。早上我妈先到大舅舅家,舅妈拿来了糖果、水果、花生、瓜子、来招待我妈。我顾不上吃就去楼下放鞭炮我放了好多,比如:大红鹰、小红鹰、太空人等等。到11点客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吃饭了,菜很丰富山珍海味,好吃极了。
下午,我去了小舅舅家里玩电脑,爽极了,小舅妈给我吃果冻,然后我到楼下去玩了。差不多到5点,开饭了,虽然菜不多但也很美味。吃完饭我们坐在一起聊好会天,说说新年的计划和愿望。到了晚上我们要回家了,我们和舅舅舅妈外婆告别。在回家的路上,心想小舅妈做的菜真好吃,我以后要向舅妈好好学习。怎么样炒菜,学会了做给爸爸妈妈吃,让爸妈也高兴高兴。
我恋恋不舍的走了,今天我玩的非常开心,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我盼望已久的春节到了。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小年那天晚上要扫尘。为什么要扫尘呢?因为要除旧迎新。我给你们介绍介绍春节吧!
春节晚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团年饭,团年饭总是少不了两种特别的菜,这两种菜分别是鱼与圆子。为什么要吃这两种菜呢?因为年年有余、团团圆圆嘛。一家人还要从七八点到十二点不睡觉哟,那是守岁!
我觉得春节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由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
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另外还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1.“扫尘”的风俗介绍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内战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3.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山欢水笑普天乐;龙去蛇来遍地春。
山高水远人增志;蛇接龙年地满春。
山蛇起舞云行雨;喜鹊争鸣雪点梅
喜气闹新年千家报喜 春风暖蛇岁万户迎春
春来千野绿;蛇舞四时新。春归蛇起舞;福到鸟争鸣。
花放山河丽;蛇迎世纪春。花柳春风绿;蛇年瑞气盈。
4.关于年的传说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
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新年的脚步随着喜庆洋洋的歌曲更近了。“嘭嘭”春节的声音在稀疏的鞭炮声中奏响了。
每个人都在为新年的到来做充足的准备,我也一样——买七八盒鞭炮,买三四根小型冲天炮以及其他的小烟花一同藏在家中。待到除夕便可痛玩一场。
时间飞速流逝,除夕夜也终于到来。我迫不及待地拿炮,跑到门外,一手拿着鞭炮盒一手拿着鞭炮。“呲”鞭炮便在导火索上划出了火光,简直像一颗手榴弹。为了避免惹祸上身,我便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它丢出去。瞬间在黑漆漆的角落蹦出了金黄的星星。还好!没有炸到自己,要是晚一秒就要被炸成“黑人”!
正在庆幸之时不知是谁将一颗“炸弹”扔在了我的脚边。金色的火花伴随着“嘭”的一声将我吓了一跳。我左顾右盼谁都没有,过了许久才在大门后发现了“凶手”,气得我都想将所有的鞭炮都放在他的帽子里,“炸”他一顿。
玩着手里的鞭炮,脑袋里冒出里一个想法——将鞭炮撕成两截,然后再将几节鞭炮摆成一朵花儿点燃其中一个,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光想可没用马上就干。摆好造型后点燃鞭炮,鞭炮顺着冲力旋转起来。没一会儿鞭炮全部都旋转起来,像极了小旋风。
鞭炮玩尽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便拿出烟花放在地上,点燃纸絮,迅速撤离。刹那间,火苗迅速将纸絮燃尽,一颗颗金灿灿的小星星从圆锥形纸筒中冲了出来,立刻将黑暗驱走,冲到空中又似天女散花一般落下。一次次的喷出一次次的落下又宛如金水喷泉。
小玩意儿完没了就是重头戏了,爸爸拿出烟花正放在远离房屋远离电线的地方,立刻点燃,迅速撤离。只见导火线燃尽,一束金色火花以百步穿杨之势冲向天空绽放出了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另一束也紧跟其后在空中飞来一只金凤凰,接着的一束紧跟着脚步为的是小蝌蚪们能尽快找到妈妈。
今晚所看到的烟花将会永远印在脑海中,可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鞭炮烟花也会随之消失。以后的以后不知何处能寻找到有烟花爆竹的春节。
“哇——”当我看到窗外美丽的景色时,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想像一下——雪将融未融,柳树却迫不及待地生出了嫩芽。不远处的几株腊梅花也开了,火红的颜色点缀在漫山的白雪之中,透出几分春意与孤洁。“吃饭了——”奶奶在屋里吆喝着。我飞一般地冲向桌旁,桌上早已摆满了丰盛的饭菜——色香诱人的鱼,清爽可口的卷心菜、润口甜心的火红枣……更重要的是,爷爷将珍藏以久的“屠苏酒”拿了出来。正当我垂涎欲滴的时候,妈妈向我这儿使了一个眼色,我立即会意,我端起一杯酒,对着大家说:“祝爷爷、奶奶如桌上的酒——长长久久,祝爸爸如桌上的鱼——年年有余,祝妈妈如桌上的枣——甜甜蜜蜜,祝表叔、表婶如桌上的卷心菜——恭喜发财,祝妹妹、表弟如桌上的芝麻——步步高升!”“好,大家干杯!”爸爸满意的帮我打了个圆场。我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啊,真甜!
喜庆的春节降临了,人们都喜气洋洋的,乐得合不拢嘴,瞧!一大清早,妈妈就已经忙的不可开交了。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你在干什么呀?“过年了,要除尘迎新嘛。”我说:“除尘迎新,这词真有趣!”原来,还有一个除尘迎新的习俗啊!
到了喜庆的春节的晚上,爸爸急急忙忙的打开了电视,开始欣赏喜庆的春节联欢晚会带来的节目,正在吃饭的爷爷、奶奶、妈妈和姑姑都把头向后转去,对着电视机。我家喜庆的春节必做的事,就是看喜庆的春节联欢晚会。奶奶说:喜庆的春节联欢晚会代表着国家的强大,所以必看。
除了以上习俗外,我还知道一个绕口令:初一的汤圆,初二的面,初三的饺子。初四之后的初五、初六、初七什么都可以随便吃。我们重庆有一个比较奇怪的习俗,就是初一不准花钱,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估计是想要发财吧!
其实,要说过年的习俗,我家乡还有个习俗还有初一不能扫地和倒垃圾,初二开始要在亲戚家轮流拜年等等。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灯一定要亮,家家要吃汤圆,寓意团圆。
上面的三大习俗,都是重庆人必做的,如果你不是重庆人,你也可以学习一下以上三大习俗。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喜庆的春节结束了,人们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自贡是我爸爸的老家,那里不仅盛产食盐,还“盛产”灯会。一提到自贡,我就会一下子蹦起一丈高呢!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自贡,终于可以奔向那绚丽多姿的彩灯公园了!
摩拳擦掌地等了一天又一天,每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似乎是那么漫长,终于我惊喜地发现日历翻到了二月十八——大年初一,看灯会的日子!我欢呼着、雀跃着,随着大人们来到了“彩灯公园”。哇!真是金碧辉煌啊!对对的鸳鸯排成行,报喜的喜鹊上梅梢!到处都是灯火辉煌,恐龙摇头摆尾在湖中戏水,天鹅清洗羽毛飞上蓝天。我都怀疑我在梦里,步入了人间天堂。
走着走着,前面突然闪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招牌,上书三个大字“做灯笼”我眼前顿时一亮,我要大展神威自己做灯笼了!
我思前想后,决定一面画画、一面写字,可是画什么好呢,这可伤透了我的脑筋。画亭台楼阁?不行,太大画不下。画春夏秋冬?不行,太简单。那到底画什么呢?最后我还是在一本图画书上找到了答案,画垂柳,垂柳下面还有一条清亮的小河。画这样的美景,真是再好不过了!我拿着画笔先勾出柳树的轮廓,再用绿色点出柳叶,最后描上一条清澈的小河,甭提多漂亮了!我高兴得团团转。
可是不多久,我的心情又低落下来,因为最难的环节——写字时间到了。我提起毛笔,犹豫再三,虽然题目已经定成《咏柳》,但是我能写好吗?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了下来。写完后,我的鬓角已经见汗了。不过,这个灯笼还算顺利地完成了,我心里觉得很满足。
这个灯笼虽然算不上太完美,但它是我独一无二的灯笼,这次灯会比往年更加有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